微信扫一扫
永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永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6月28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24〕89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永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对永康市国土空间作出的总体安排,是指导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其他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包括县(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县(市)域规划范围为永康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花街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343.68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永康。
规划目标:到2025年,世界五金智造与数字贸易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开放优势凸显、人民生活美好、生态文明发达、治理现代化,城市魅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城市,全面实现经济发达、开放活力、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到2050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成为创新智造现代化强市、绿色可持续示范城市、高品质中等城市。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
到2035年,永康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4.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27.9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00倍以内。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永康市作为城镇化潜力发展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双评价”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细分四类主体功能区。推动城镇化优势地区集聚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镇化潜力发展区向城镇发展轴带集聚集中,与城镇化优势地区协同发展;落实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生态经济区打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实践区,落实生态服务功能,合理保护与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带三区、一轴两片”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带三区”指串联永康市域南北山体、村庄、田园等生态空间要素形成的生态休闲花园带,位于象珠、唐先的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芝英、古山、方岩、龙山、西溪的中部高效农业发展区,以及位于舟山的东部生态农业示范区。
“一轴两片”指沿东永一线发展的产城融合发展轴,中心城区、古山小城市两个城镇片区,另有芝英镇、石柱镇、象珠镇等以乡镇为载体的点状城镇发展空间。
构筑绿色高效的农业空间。
以追求因地制宜、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农村空间格局为目标,充分利用适宜农业生产的国土空间,优化市域农业产业平台布局,构建市域“两带两环、三区多点”农业农村空间格局。
“两带”为 “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五金创业共富示范带和“山水林田湖草村”和谐发展农业高质高效示范带;
“两环”为 “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山水休闲环和 “乡风文明、文旅相通”的宜居宜业胡公文化环;
“三区”为北部现代示范区、中部高效农业发展区以及东部生态农业示范区;
“多点”为依托唐先葡萄、舟山方山柿、五指岩生姜等特色农业,形成多点的空间格局。
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空间。
构建系统完整、功能复合、覆盖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一带一网多廊”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一带”,即外围生态休闲花园带,包括市域北侧大寒山系、南侧黄寮尖山系生态屏障;
“一网”,即一江六溪水系网络,包括永康江、南溪、华溪、酥溪、李溪、东溪、永祥溪,体现永康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未来城市底蕴的生态脉络;
“多廊”,即经开区-芝英、芝英-古山、古山-龙山等城市组团之间生态廊道。
建设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
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达1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78%。
轴带引领,打造产城融合脊梁,聚核强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形成市域“一轴、两片、多点”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为沿东永一线形成的产城融合发展轴,串联中心城区、古山特色小城市、龙山重点镇等重要地区,是永康人口、居住、产业、服务集聚的主轴,承载永康的核心城市功能。
“两片”为中心城区、古山特色小城市两大片区,重点扩大发展规模,提升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
“多点”为芝英、石柱、象珠、龙山、唐先、前仓、舟山、方岩以及西溪等外围乡镇。
培育全球领先的现代五金产业集群,推动五金制造业升级,增强生产服务,构建创新、绿色、具有竞争力和生长性的产业体系。完善高质量产业空间布局,差异分工、加强集聚,引导各类产业相对集中有序布置。强化智造产业用地保障,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划定工业区块线。
四、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城市—乡镇—社区/中心村”三级城镇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以实际服务人口为基准,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完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构筑开放共享的城乡社区生活圈。
促进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
构建两级多元村庄体系,规划布局中心村,鼓励一般村培育精品村,形成科学合理的两级多元村庄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分类优化五类村庄空间布局,即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乡村宜居环境。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
构建由“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历史人文资源活化利用,充分彰显独具魅力的山水特色,整合上山文化遗址群、方岩旅游区、石鼓寮景区等历史人文资源,提升景观质量和服务设施,打造浙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塑造特色风貌。
塑造生态和美的自然空间,打造北部文旅农魅力区、东部文旅体魅力区、南部文旅乡魅力区。
培育体验多元的农业空间,建造以农业休闲体验区为田园魅力空间的主要载体的现代化农业景观和以村庄建设、农旅融合为核心的农业休闲体验综合体。彰显五金特色的文化空间,以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空间营造、文化景观塑造等方式,全面彰显永康山水文化、五金文化与历史文化,打造五金工业城市文化符号。
五、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打造金义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的东南门户、浙中交通枢纽副中心,巩固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的核心枢纽地位;构筑高效联通的市域交通网络,建设内畅外联的城区路网。
规划1处A1级地方型通用机场,搭建“四线两枢纽”铁路系统、“六线一绕”高速公路、“三横两纵”普通国省道的对外交通体系和“两纵两横一环”快速通道、“八纵六横”主干路网的城市交通体系。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供水安全保障,构建清洁、低碳、绿色能源供需体系,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强污水污染防治,完善地下管线与综合管线工程,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建立安全、生态的雨洪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能力,保障永康市城乡供水一体化。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
构建地质灾害调查检测体系,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防洪排涝排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高标准防震抗震,建设智慧消防安全体系,提升人民防空水平,完善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六、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内涵挖潜为主,保证民生用地,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重点项目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基础设施用地,优先保障已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
推进低效工业用地盘活。
分类分期分批推进全域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明确重大整治工程。
针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闲置工业土地进行政策处理,重点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城西高新区两大平台推进存量用地再开发工程;
针对开发边界内的工业用地采用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等整治策略,重点针对三环路以内城区低效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针对开发边界外围的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整治盘活,实施外围低效乡镇工业用地腾退工程。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保护大寒山系、黄寮尖山系、历山等山区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加强河流湖库空间管控;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结合自然保护地和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合理保护与利用各类矿产资源,促进砂石集中开采,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七、区域协调治理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依托甬金公铁通道、金台公铁通道、金温公铁通道,以宁波、台州、温州等城市为支点,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依托义新欧铁路通道,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融入浙江网络型城镇空间格局,把握浙江省构建“一湾双核、四极多群”城镇空间格局的机遇,积极融入金义都市区建设格局,强化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空港门户、宁波-舟山港国际海港门户、温州国际贸易中心的联系。引领推进金义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强化与金华、义乌的商贸联动,推进都市区能级提升,联动婺城区、兰溪市、武义县、缙云县,实现智造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多维链接,加速金义都市区协同发展进程。
强化与周边市县协同发展,加强金华市级生态绿心魅力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强与武义协同治理永康江,强化与周边县市生态共治;加强金丽温高速公路及北向延伸段廊道、永康-东阳区间廊道、金华-武义-永康区间廊道协调共联,推进境外引水工程建设,推动与周边县市设施共联;推动义龙庆高速公路及永康联络线建设,优化台金高速公路、金台铁路外迁等重大线性工程,完善与周边县市交通畅通;做优做强数智经济新体系,打造永武缙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推动与周边县市产业协同。
八、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明确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
城市性质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产业创新转化基地、金义都市区副中心与永武缙核心、赫灵山水宜居幸福的美好家园”。
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75.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70.87平方千米。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
构建“一环、五脉、三核、五组团”空间结构。
“一环”即沿旧金温铁路、华溪、南溪湾公园、章店公园等重要开敞空间形成的城市绿环。
“五脉”即依托永康江-南溪、华溪、酥溪、北溪、烈桥溪,形成五条生态水脉。
“三核”即位于江北组团的商业服务核、位于总部中心组团的区域性生产服务核、位于江南组团的公共服务核。
“五组团”即中心城区划分为城西组团、江北组团、总部中心组团、江南组团、经开区组团五个组团。
规划中心城区构建“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三核、五心、多点”公共服务中心格局。
“三核”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包括位于江北组团的商业服务核、位于江南组团公共服务核、位于总部中心组团的区域性生产服务核;
“五心”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包括城西产城服务中心、山水新城服务中心、经开区生产服务中心、四方创意文化中心、花街镇中心;结合社区生活圈构建“多点”的社区级服务中心。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构建“双廊织景、四型风光”的市域总体景观风貌格局,“双廊织景”即依托G330—花城路—长城大道—东永一线、大永线—花园大道—S218(规划)营造2条特色景观风貌带,凸显沿线城乡交融、三生交织的风貌特色,“四型风光”即营造平原都市风貌区、特色小镇风貌区、郊野田园风貌区、原真山林风貌区四类主体风貌区,彰显多元差异、有机交融的风貌特色。
九、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以金华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永康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推进各类规划在规划体系、空间布局、数据底版、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统一。
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落实永康市人民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各镇编制片区/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各部门主导编制专项规划,监督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保障永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效传导与实施。
加强全过程公众参与。
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宣传,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7月26日